非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剂:警惕概念混淆加剧公众误解

Connor 火必交易所 2025-07-15 4 0

非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剂:警惕概念混淆加剧公众误解

图为消费者在查看面包配料表。

近日,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培心幼儿园发生部分幼儿血铅异常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经调查,食品非法添加物为彩绘颜料(含铅),目前8名涉事人员已被刑事拘留。在社交媒体,关于食品添加剂违规添加的相关讨论再度升温,也揭开了食品安全认知的深层误区。

含铅颜料系非法添加物

与食品添加剂无关

7月8日,甘肃省天水市联合调查组公布了当地幼儿血铅异常事件的调查结果。经公安机关侦查,褐石培心幼儿园园长、法定代表人朱某琳,投资人李某芳,同意该园后厨人员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彩绘颜料,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通报称,3日凌晨,公安部门将其藏匿的剩余颜料查获。经检验,查获颜料含铅(包装明确标识不可食用)。麦积区联合工作组发现,褐石培心幼儿园两份留样的三色红枣发糕、玉米卷肠包铅含量分别为1052毫克/千克、1340毫克/千克,均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食品污染物限量0.5毫克/千克的标准。

事实上,铅作为一种有害重金属,属于食品污染物,在《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对各类食品的铅含量做了明确规定。食品铅含量超标,会严重危害人体特别是儿童和孕妇的身体健康。

“此次事件与食品添加剂毫无关系。”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曹雁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食品添加剂本身不含铅,国家相关标准严格禁止检出铅。食品添加剂经过严格的安全风险评估,使用列入目录的食品添加剂,无论是超范围使用还是超限量使用,均不会导致铅中毒,而且在规定的使用范围与剂量中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也不会给人体带来健康风险。”

科普难解食品添加剂污名化困局

此次事件在社交媒体掀起了对食品添加剂的又一轮质疑。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在超市购物的消费者,谈及选购食品时是否会关注食品添加剂,基本每个人都给予了肯定的答案。“就像我买面包之前,一定会仔细看配料表。去年,社交平台上到处传播着‘脱氢乙酸钠’的相关内容,尽管标准已经实施,但下意识的习惯改不了。最近‘血铅’事件我也看了很多报道,知道是非法添加物不是食品添加剂,这都基于我阅读了大量相关内容,但我父母还是会说‘食品添加剂不好,又出问题了’。”消费者张女士说。

展开全文

“面对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各种担心,媒体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科普,但实际上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在不良舆论引导下,老百姓对食品添加剂还是会产生更多担心。”曹雁平说。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指出:“合理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时没问题,但公众易将‘非法添加物’与‘食品添加剂’混淆,名称相近是客观原因,很难避免。”

事实上,这种混淆由来已久,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非法添加物引发的安全事件,常被误归咎于食品添加剂,使其成为食品安全事件的“替罪羊”。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相关科普工作已经做了十几年了,但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缺乏最基本的知识,‘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完全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非食用物质’是绝对不能加入食品中的,所有加入食品中的物质,包括食品添加剂,都需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几千个食品安全相关标准。而‘非食用物质’不受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其中可能存在已知或未知的有毒有害成分,会引来不可预测的健康风险。”

“面对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疑虑,单靠科普效果有限。”曹雁平强调,“必须依靠多部门联合行动,严厉打击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规行为,包括饲料添加剂。只有通过严厉执法,才能重塑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信心。”

钟凯也强调,“假如想从根上解决,需要专业界、管理者和传播界一起努力,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做‘物理隔离’,比如重新命名为违法投入品、违法掺假物等。”

监管利剑已然出鞘。今年5月初,国务院食安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方案》,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行动。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超范围、超限量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进口检验等源头治理,强化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以及在食品生产加工、餐饮服务环节使用监管,严厉打击化工产品冒充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开展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

此外,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提出,可以通过颜色、气味来简单鉴别食品是否使用了非法添加物。

对于网络流传的通过颜色、气味鉴别非法添加物的方法,曹雁平认为并不可靠,“合规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不会产生异常鲜艳的颜色或浓烈气味。但无论是非法添加物还是食品添加剂超标,消费者肉眼通常难以辨别,必须依靠监管检测。”他重申,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才是根本。

范志红特别指出,儿童食品需格外谨慎,“即便是合法合成色素,也应遵循‘尽可能降低用量’原则。应引导儿童认识食物天然色泽,尽量避免食用过度艳丽的加工食品。”

我国食品添加剂安全评估采用国际公认的科学方法,实施“从审批到生产使用”的全链条动态监管,管理强度世界领先。专家一致呼吁,唯有持续强化监管震慑力,严惩突破安全底线的行为,同时传递科学认知,才能为食品添加剂正名,筑牢公众食品安全信心。

颜料当“调料”

食品添加剂正名要强监管

当包装上醒目的“不可食用”标识被视若无物,当社交媒体上出现将“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混淆的言论。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培心幼儿园发生的部分幼儿血铅异常事件不仅令人痛心,也将“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混淆的认知困境,以及基层监管的漏洞推至公众视野。为食品添加剂正名,必须依靠铁腕监管与科学认知的双重突围。

颜料与食品添加剂之间本应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以往事件表明,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几乎都是非法添加物所致,而非合规食品添加剂引发。但公众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这种认知偏差在社交媒体时代被进一步放大。此外,近年来,“零添加”“纯天然”等营销话术大行其道,无形中强化了“食品添加剂=有害”的错误印象。这种混淆不仅掩盖了非法添加物的真正危害,更让食品添加剂蒙受不白之冤,阻碍科学认知的传播。

破除污名化困局,关键在于以最严监管重建公信力。此次事件中,标注“不可食用”的工业颜料竟能通过电商平台流入幼儿园厨房,折射出对“三无”化工产品流通的监管盲区。国务院5月出台的《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方案》要求严厉打击化工产品冒充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对此,相关单位亟需建立“非食用原料”流向追踪系统,压实电商平台主体责任,对校园食堂实施供应商“白名单”制度。

监管利剑之外,还需重构公众认知体系。食品添加剂久困于“妖魔化”,在我国食品安全领域,没有哪个词比“食品添加剂”承受着更多误解。然而现实中,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物事件屡屡被误认为食品添加剂问题,进一步加深公众误解。加强科普教育,建立科学认知体系,就要明确现代食品工业离不开食品添加剂,我国对食品添加剂实行全球最严标准,目前允许使用食品添加剂,每一种都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要区分“非法添加物”与“食品添加剂”的本质区别。

“颜料”与“调料”的一字之别,却是食品安全和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唯有以监管铁网扼杀非法添加物生存空间,以科学理性破除认知迷雾,才能让食品添加剂回归其“现代食品工业灵魂”的本质价值。

文|摄 记者 闫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