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跟二线城市换房过年 亏了吗?
资料图。源自东方IC
摘要:“哈尔滨-广州换房过年”“西安-北海换房过年”,社交平台上,一波打工人贴上这样的标签,寻求一个目的地的搭子,为的是省下一笔住宿费。有中介平台在这两年兴起,经营者觉得这是一个可抓住的风口,鼓动亲朋好友上传闲置房源,再去社交平台引流,最后发现还是想得太简单了。
一线城市跟二线城市换房,是不是亏了?自己家的贵重物品怎么办?房间里有没有摄像头?信任这一关难过,要互相试探,摸索微妙的边界感。匹配就像相亲,城市、职业,都成为选择的一环。有人中途消失,有人目的地不是预期所想。高梦洁是幸运的一个,第一次换房过年,就遇上了一位热情的昆明“奶奶”,离开时留下了两束开得正盛的玫瑰花。
文| 徐巧丽
编辑| 毛翊君
红玫瑰和绿叶菜
房子距离翠湖很近,两室一厅,八九十平。一扇落地窗最令人惊喜,对面是红的鸡爪槭,绿的银桦树。“房子挺大,漂亮。”高梦洁50多岁的爸妈在房子里转了一圈,放下心来,评论起南方人到底生活细致,花瓶是汝窑的瓷,香薰蜡烛点着,床单、被罩和枕头换了应景的红色。
这天是大年初一,从北京落地昆明已经晚上快十点,30岁的高梦洁一件毛衣加打底,爸妈穿T恤加薄外套,不到10度的气温让他们觉得刚刚好。去年一年高梦洁都没旅游,这也是第一次跟爸妈一起出行,就计划了两天三晚,三人的用品全装在一个24寸银色行李箱里。
这个现代风房子,高梦洁是在换房平台上找到的。一月初,打过去电话,她感觉是个老人的声音,后来觉得可能把人想老了,但还是一直称对方“林奶奶”。一听她是要换房的,林奶奶热情起来,说这是个闲置房,家里人帮忙挂上了平台,也是第一次换,有兴趣到北京玩,但想要入春了再找个假期去。
“不能喧哗吵闹,不能喝酒,走的时候拍照验房就行。”林奶奶对自己房子只有这个要求,两人很快签好协议——入住方需要承诺,不损害对方的一些财物,注意房子安全;换房方需要承诺,房屋是安全可靠的,没有什么摄像头之类侵犯隐私的东西。高梦洁交了2000元的押金,168元的保险,已经开始把衣柜里的首饰拿出来,放到别处。
展开全文
这两年,社交平台上一些年轻人试图依靠平台流量匹配换房对象,但算法推荐不精准,匹配度不高。有个民宿老板发帖说,因为生意不好,把房子腾出来跟人换房,担心要去当地派出所备案。还有人提到,房子租不出去,也想到换房,又怕对方不靠谱,会隐私泄露。
相关中介平台应时而起,号称通过交押金、签协议的方式保障安全,也有各种玩法,比如一线城市换四线,中间的差价可以攒积分,但平台的活跃度并不高。
高梦洁和林奶奶都在大城市,用的正好是密码锁,避免了交接的麻烦,成为一拍即合的换房对象。通过电话和微信,高梦洁观察了解:对方微信回复很及时,为人热情,会说“就当家一样”,也做过一段时间民宿生意。为了拉近关系,她在除夕给林奶奶发去祝福,林奶奶回了欢迎的话。
给林奶奶发新年祝福。讲述者供图
高梦洁已经有5年没放过烟花。上初中的时候,她搁屋里就能看着,噼里啪啦,至少放两个小时。今年她看有人买着烟花了,也想整一些带去昆明放,专门开车跑了三四个集市,还去了河北,结果都跑空了。在昆明还捡着点年味——初一从机场去林奶奶家的路上,有人放了烟花,她就当自己也看了。
那几天昆明刚过了寒潮,气温升高。房子在一个新小区的2楼,周围除了树林,还有咖啡馆。从林奶奶那里,高梦洁知道这个房子之前就用做民宿,他们买了几个杯子,碗筷、纸巾和洗漱用品都用房子自带的,除了毛巾——他们担心不卫生,带了一次性压缩的。
第二天晚上,汝窑的瓷瓶里插上了红玫瑰,花市上20块一束,北京起码40块,高梦洁买了两束。爸妈喜欢农贸市场,本地人在那排队叽叽喳喳的,说是有烟火气,买菜回房子里做了顿饭——圆白菜、昆明本地的绿叶菜,加上一道辣椒炒肉。
省钱的选项?
去昆明是退休两年的妈妈提出来的主意。之后的落实都是高梦洁来做,她想去翠湖喂海鸥,爸妈要去飞虎堂纪念馆、百年军校,一天要走四五个地方。预算也是她做,要在3万以内,来回机票就花掉快三分之一。她考虑过酒店、民宿,平时就三四百一人,春节得上千,手头就紧了。
疫情之后,高梦洁一家养成了每年把旧衣服扔到楼下回收站的习惯。高梦洁喜欢粤菜,一个月得去五六次,如今改成了一到两次。化妆品也囤着买,衣柜里三四年没添过羽绒服。今年换了份工作,工资下降,她习惯了在家吃饭,有次相中一件白色长款羽绒服,1000块,还是放弃了。
她做产品相关工作,辞职前老是加班,只去河北玩了一次,过年就是逛庙会。要说上次春节旅游,还得是在疫情之前,有年去天津玩了一个礼拜,还有一年在湖南玩了15天,都是跟朋友一块儿去。那时候春节住宿就难订,有一次订民宿没订上,临时换已经订不到,只能改成了宾馆。
“有个省住宿费的方法,你们愿不愿意?”在西六环的家里,高梦洁把 “换房过年”的选项摆在爸妈面前——把自家的房子和昆明本地人的房子互换,省掉一笔住宿开销。
爸妈对新潮事物接受度高,网购开始的时候就觉得方便,还会用社交平台搜索生活窍门。对这个方式,他们有点担心,但也没反对:“找的平台要稍微大点儿,毕竟要把家里的房子换出去,还有贵重物品都给收好了。”
三两朋友聚会时,高梦洁聊起打算换房过年,朋友提了好些问题——一线城市,把房子租出去不是更赚钱?昆明是二线城市,房子本来就很难租出去,价值不对等。再说房子里的贵重物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儿。
高梦洁也怕给别人房子弄脏,尤其担心有摄像头。换房前,她去网上又搜了一圈,觉得这个形式在国外已经不是新鲜事,国内平台应该也有一些经验。难就难在找到合适的搭子。她在一个换房旅居平台,上传房源,在遇到林奶奶前,找了三四个昆明房源,每个都打电话沟通,要么时间凑不上,要么没意向来北京。
哈尔滨的小雯就没有这么幸运。她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三个帖子,征集 “哈尔滨-广州”的换房搭子,阅读量从300,变成80,最后只有20多。第一个帖子引来一个深圳的,着急地问,“可以联系我吗?我在深圳,谢谢。我们可能就不要住那么久,住几天可以吗?”她也马上回了电话号码,说可以后续沟通,结果这个人就消失了。还有一个广西北海的问能不能去哈尔滨玩,目的地又对不上了,她只能回复 “今年过年不太行。”
小雯发的三个帖子。图源网络截图
小雯在上海某互联网企业工作,下半年想要跳槽——以前工资都有20-30%的涨幅,今年HR说,High count不足,升级但不加薪。跳不了槽,她也想过考公,结果发现比高考还难。危机摆在眼前,她今年开始缩减开支,放弃了一款中意的圣罗兰包包。
换房是她的最佳选择。疫情后,她就习惯接父母去南方过年。往年都是租民宿,在浙江短租一个月2000块钱,但只住7天。酒店不能住,爸妈要在厨房里过年——东北硬菜是不可少的,锅包肉、小鸡炖蘑菇、猪皮冻。
哈尔滨是二线城市,广州是一线,得益于哈尔滨旅游热,过年的住宿比广州还高。但她家是老房子,“人家愿意换的,我们也愿意贴点钱”。为了增加吸引力,她在帖子里特地注明 “离中央大街4站地铁8分钟直达,离各个景点都很近”,结果推荐算法觉得她有打广告的嫌疑,给她限流了。
她也去换房平台看有没有合适的,平台上的房源倒是精准了,可惜精准的人群并不上线,她去私聊了三个广州的房源,没有一个回复。
退休的找退休的
刘毅经营一个换房旅居平台两年。据他介绍,推崇换房旅居的大多是一些退休老人,他们会选择避开节假日换房,而在国庆春节这时候的需求都在年轻人身上。
今年,他观察到换房的打工人增加了,主要还是大家都想着怎么去省钱旅游,房子也不再是升值品,放着赚不了钱,也租不出去了。他知道一个自由撰稿的河北男生,为了追求灵感去各个景区采风,感觉“撰稿的收入和旅居花销快差不多了”,换房算是省下了一笔差旅费。
2020年还在做房产中介时,刘毅从一个饭局上听到,换房旅居是个风口。2022年上线的时候,他先找亲朋好友,说服他们上传房源,再去社交平台上主动联系换房的人,两年攒了500多个房源,实际匹配的也只有10多例。
成功的案例里,人们会找背景相同的互相交换,体制内的找体制内的,退休的找退休的,“彼此之间有信任感”。在这个圈子里,老师、医生还有“职业优越感”,一说出来就靠谱。聊得来也是一个加分点,兴趣爱好一致,就像交朋友。
西安58岁的浪花姐有10多次换房经验。她常年混迹在各地旅居群里,也会撮合换房搭子,“就像做媒人一样”。一个惠州的小伙子原本想用自己的海景房换江苏的房子,浪花姐觉得成都一个60后会对海景房感兴趣,问小伙子接不接受成都,最后撮合了两人。
也有撮合不成的,大连一个退休女人也想交换自己在市中心的房子,要求对方也是女的、退休的,且要同步出发。浪花姐找的第一个人,本来答应了,最后又反悔,“接受不了外人住她家”。有些人因为这一条,即使住进房子也会打退堂鼓,最后选择付费住宿。
实际在圈子里,换房期间也要维持一些微妙的互动。浪花姐每次都在朋友圈发自己做什么菜了,去哪里玩了,“是让主人变相的看到我每天的活动,相当于给人家汇报。”有些人懂得这种暗示,也开始这种互动。一个长春的退休女军人和她女儿一起到西安旅游,走的时候把浪花姐的房子打扫干净,拍了一个视频发朋友圈。
也需要一些边界感。浙江的一位老师每次换房,都带一次性的床单被套,不用对方的生活用品。而她的房子换给的那位四川教授喜欢做饭,在她那里住了10天后,她发现教授留下了一冰箱的海鲜、冷冻鱼、蔬菜、辣椒,台上也摆了油、酱油、调味料。她放在那儿的纸巾没被使用,反而又添了一堆纸巾。扔掉可惜,为了消化这些食材,她只好带回家给妈妈吃。
而第一次换房的高梦洁没顾得上跟昆明林奶奶交流。退房时,他们收拾掉了垃圾、剩余的食材,打扫了卧室和客厅。早上5点钟,按照约定,高梦洁拍了客厅厨房的三四张照片给林奶奶验房。她没有跟林奶奶交代,把那两束红玫瑰留在了房子里,花开的正盛。20分钟后,林奶奶回了个 “没问题”。
高梦洁在翠湖喂海鸥。讲述者供图
这两天,高梦洁一家人合算,花了不到2万。她跟爸妈商量,五一的时候林奶奶来北京,他们搬到别的房子里住。爸爸种了十多年的水培竹子,她要叮嘱林奶奶多浇浇水。
(为保护隐私,以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评论